鼎足之势 dǐng zú zhī shì

组合

ABCD式

结构

偏正式

感情

中性

年代

古代

热度

常用

基本释义

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。

成语出处

晋・孙楚《为石仲容与孙皓书》:“自谓三分鼎足之势。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。”..."

近反义词

近义词:

三分鼎足,鼎足而立,三足鼎立(更多...

反义词:

暂无

扩展属性

拼音: dǐng zú zhī shì

注音: ㄉㄧㄥˇ ㄗㄨˊ ㄓ ㄕˋ

繁体: 鼎足之勢

感情: 中性成语

用法: 偏正式;作宾语;指三方面相持。

例子: 三国时期,魏、蜀、吴各据一方,形成鼎足之势。

英语: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

俄语: 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е трёх сил

例句展示

赤壁之战决定了魏、蜀、吴三国鼎足之势。

周灭之前,中国已为南北对峙,而王氏以周之灭与鼎足之势有关,其意不能详知。

汉口、汉阳居长江之西,当中又被汉水分割为一南一北,而武昌居长江之东,三镇成鼎足之势。

注解: 鼎足之势,常用汉语成语,读音是(dǐng zú zhī shì)。鼎足之势意思是: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。。出自晋・孙楚《为石仲容与孙皓书》:“自谓三分鼎足之势。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。”。偏正式;作宾语;指三方面相持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