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动声色
不动声色的反义词解析
近义词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不知所措 | 措:安置;处理。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。也作“莫知所措”、“未知所措”。 |
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诸葛恪传》:“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,哀喜交并,不知所措。” |
失魂落魄 | 形容惊慌忧虑;心神不定、行动失常的样子。 | 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:“做子弟的,失魂落魄,不惜余生。” |
手足无措 | 措:安放。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。形容举动慌张;或无法应付。 |
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:“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” |
大惊失色 | 色:神色。 大为吃惊;脸色失常。形容极度惊恐。 |
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忽见曹操带剑入宫,面有怒色,帝大惊失色。” |
虚张声势 | 假装出强大的气势。虚:虚假;张:张扬。 |
唐・韩愈《论淮西事宜状》:“淄青、恒冀两道,与蔡州气类略同,今闻讨伐元济,人情必有救助之意,然皆暗弱,自保无暇,虚张声势,则必有之。” |
如有所失 | 好象丢失了什么似的。形容心神不安的样子。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。 | 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德行》:“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。”南朝宋・刘孝标注:“怅然若有所失。” |
惊惶失措 | 失措:举止失去常态。 惊慌惶恐;举止失去常态。 |
唐・李百药《北齐书・元晖业传》:“孝友临刑,惊惶失措,晖业神色自若。” |
声色俱厉 | 俱:全;都。 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。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。 |
《晋书・明帝纪》:“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:‘皇太子何以德称?’声色俱厉,必欲使有言。” |
面无人色 |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。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。 | 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李将军列传》:“会日暮,吏士皆无人色,而广意气自如,益治军。” |
按捺不住 | 按捺:抑制;克制。 指激动、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。 |
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・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:“不想遇着许仙……按捺不住,一时冒犯天条。” |
惊恐万状 | 万状:各种样子。 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。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。 |
宋・陈亮《谢杨解元启》:“忧患百罹而未艾,惊惶万状而莫支。” |
心潮澎湃 | 心里像浪潮翻腾。形容心情十分激动;不能平静。澎湃:波浪互相撞击。 |
臧克家《得识郭老五十年》:“字里行间,有一种高亢的声音在呼喊,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撼人,有一种呼风唤雨的革命精神和雄壮气魄使得你心潮澎湃,激动不已。” |
胆颤心惊 | 颤:发抖。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。 |
元・施惠《幽闺记・士女随迁》:“生长升平,谁曾惯遭离乱,苦怎言。胆颤心惊,如何可免。” |
闻风丧胆 | 听到一些风声就吓破了胆。形容极度恐惧。丧胆:吓破胆。 |
唐・李德裕《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》:“故能望影揣情,已探致虏之术;岂止闻风破胆,益坚慕义之心。” |
魂飞天外 | 灵魂脱离躯体飞到天空之外。形容惊恐到极点。 | 元・李文蔚《张子房圮桥进履》:“听说罢,魂飞天外,好教我心惊失色。” |
若有所失 | 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。形容神情怅惘;心神不定的样子。 | 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:“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。”南朝・梁 刘孝标注:“怅然若有所失。” |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不动声色的反义词、对立词、相反词以及不动声色的反义表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