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言不讳
直言不讳的反义词解析
近义词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隐晦曲折 | 意思含糊晦涩;转弯抹角。常指说话或写文章用隐隐约约、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思想。隐晦:不明显;曲折:转弯抹角。 |
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:“我们可以大声疾呼,而不要隐晦曲折,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。” |
旁敲侧击 | 侧:旁边;击:敲打。 在旁边敲打。比喻说话作文隐晦曲折;不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。 |
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0回:“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,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。” |
隐约其辞 | 隐约:时隐时现;辞:言辞;说话。 说话隐隐约约;躲躲闪闪;不明确;不清楚。 |
清・平步青《霞外捃屑・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》:“使白太夫人,谓欲礼佛行也者,迎抵会城卒岁,无功为亲者讳,故隐约其辞不尽也。” |
转弯抹角 | 比喻说话、做事绕弯子;不直截了当。抹角:挨着墙角绕过。 |
元・秦简夫《东堂老》:“转湾抹角,可早来到李家门首。” |
闪烁其辞 | 闪烁:光线忽明忽暗、摇动不定。 比喻说话躲躲闪闪。指说话吞吞吐吐;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。 |
清・吴趼人《痛史》第25回:“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,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,更未可定。” |
含糊其辞 | 糊:不明确;不清晰;辞:也作“词”;言辞。 指话说得含含糊糊;不清楚;不明确。 |
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57回:“二人先受岸贾之嘱,含糊其词,不肯替赵氏分辨。” |
支吾其辞 | 支吾:言辞不清。 指言语含糊,搪塞应付,不肯爽快地道出实情。 |
叶圣陶《秋》:“她心里固然不舒服,脸上却不好意思发作,便支吾其辞说忘了。” |
指桑骂槐 | 指着桑树骂槐树。比喻表面上骂甲;实际上骂乙。 | 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:“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,百般称快。” |
借题发挥 | 发挥: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。 借谈论另一个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。 |
王衡《郁轮袍》第二折:“我随分划几划便罢,这个原是借题发挥。” |
噤若寒蝉 | 噤:闭口不作声;若:像;寒蝉:深秋的知了。 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。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。 |
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杜密传》:“刘胜位为大夫,见礼上宾,而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己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” |
遮三瞒四 | 谓说话、做事多方掩饰,不爽快。 | 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十三回:“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,你且告诉了我,我自有主意,可不要遮三瞒四的。” |
旁指曲谕 | 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。 | 宋・王禹偁《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》:“知属吏过失,未尝面言,必因公宴引数十年前事,曰某人尝为某过得某罪,旁指曲谕,微警戒之。” |
闪烁其词 | 言语遮遮掩掩,吞吞吐吐。 | 清・吴趼人《痛史》第25回:“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,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,更未可定。” |
钳口结舌 | 钳口:嘴巴张不开;结舌:舌头转不动。 形容紧闭嘴巴;不敢说话。 |
汉・王符《潜夫论・贤难》:“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、括囊共默而已者也。” |
讳莫如深 | 讳:瞒着不说;深:事件重大。 原指事情重大;因而隐瞒不言。后比喻隐瞒得非常严;唯恐别人知道。 |
春秋・穀梁子《穀梁传・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何也?讳莫如深,深则隐。苟有所见,莫如深也。” |
隐约其词 | 指语意隐晦不明或说话躲躲闪闪。亦作“隐约其辞”。 | 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51回:“刁迈彭隐约其词,似乎嫌张太太一个钱不肯放松,这事总不会了。” |
半吞半吐 |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,不直截了当。 | 清・袁枚《随园诗话》第五卷:“仿王孟以为高,而半吞半吐者,谓之贫贱骄人。” |
曲意逢迎 | 违背自己心意讨好别人。 | 宋・叶绍翁《四朝见闻录》:“如用兵之茉,不惟不能沮止,乃从而附合,曲意逢迎,贻害生民,恬不知恤。” |
话里有话 | 话里含有别的意思。 | 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1回:“那知他二人这话,却是机带双敲,话里有话!” |
人云亦云 | 云:说。 人家怎么说;自己也跟着怎么说。指没有主见。 |
金 蔡松年《槽声同彦高赋》诗:“槽床过竹春泉句,他日人云吾亦云。” |
秘而不宣 | 秘:不公开的;引申为隐匿;不能让别人知道;宣:公开。 把知道的消息、情况隐秘起来;不告诉别人。 |
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吕蒙传》:“密为肃陈三策,肃敬受之,秘而不宣。” |
吞吞吐吐 | 想说;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。形容说话有顾虑。 | 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你一味的吞吞吐吐,支支吾吾;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?” |
话中有话 | 指说话里面还暗含着别的意思。 | 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10回:“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,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,反说:‘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。’” |
藏头露尾 | 头藏起来;却把尾巴露出来了。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闪闪;不肯把真实情况全暴露出来。也作“露尾藏头”。 | 元・王晔《桃花女》第二折:“劝周公莫便生嗔,将酒礼强勒成亲,不争我藏头露尾,可甚的知恩报恩。” |
支吾其词 | 言辞躲躲闪闪;搪塞应付(支吾:言词不清)。 |
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8回:“这句话不便向时筱仁说明,只得支吾其词道。” |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直言不讳的反义词、对立词、相反词以及直言不讳的反义表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