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针见血 yī zhēn jiàn xiě

一针见血的反义词解析

近义词 解释 出处
言不及义 及:涉及;义:正经的道理;这里指正经的事情。
说话不涉及正题与中心。
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卫灵公》:“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,好行小惠,难矣哉!”
言之无物 言:言语;言辞;物:指内容。
指写文章或讲话空洞;没有具体充实的内容。
清・梁启超《跋》:“言之无物,务尖险,晚唐之极敝也。”
空洞无物 空虚;没有什么内容。形容言谈、文章等极其空泛;没有什么内容。 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排调》:“王丞相枕周伯仁膝,指其腹曰:‘卿此中何所有?’答曰:‘此中空洞无物,然容卿辈数百人。’”
离题万里 离:离开;题:题目;主题;题旨;万里:泛指很远。
指说话或写文章同原先要表达的主题离得很远。
毛泽东《反对党八股》:“其结果,往往是‘下笔千言,离题万里’,仿佛像个才子,实则到处害人。”
无的放矢 的:靶心;矢:箭。
没有目标乱射箭。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;或不切合实际。
清・梁启超《中日交涉汇评》:“如是,则吾本篇所论纯为无的放矢,直拉杂摧烧之可耳。”
隔靴搔痒 隔着靴子挠痒痒。原为禅宗用语;比喻领会佛理不够透彻;未能悟境触机。后比喻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主题;不中肯;不贴切;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;不解决问题。 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康山契稳禅师》:“曰:‘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?’师曰:‘隔靴搔痒。’”
言外之意 言:语言;之:助词;相当于“的”。
言语之外的意思。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。也作“意在言外”。
宋・叶梦得《石林诗话》下卷:“七言难于气象雄浑、句中有力,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。”
不痛不痒 比喻评论、批评等不能触及实质;没切中要害;不解决问题。 明・吴炳《情邮记・反噬》:“这事不痛不痒,却是一个大题目。”
不着边际 着:接触;挨上;边际:边缘;界限。
挨不着边儿。原指无所依靠。现多形容言论空话;不切实际或离题太远;不切主旨。
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9回:“何涛思想:在此不着边际,怎生奈何!我须用自去走一遭。”
莫衷一是 莫:不;还是;衷:折衷;断定;是:对。
指不知哪个正确。形容各种意见都有。得不出一致的看法。
清・吴趼人《痛史》第三回:“议论纷纷,莫衷一是。”
一语破的 一句话就说中要害。指说话简洁精练;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(破的:射中箭靶)。
唐・李欣《放歌行答从弟墨卿》:“吾家令弟才不羁,五言破的人共推。”
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一针见血的反义词、对立词、相反词以及一针见血的反义表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