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形于色
喜形于色的反义词解析
近义词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闷闷不乐 | 闷闷:心情不愉快。 形容心情烦闷抑郁。 |
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8回:“意欲弃布他往,却又不忍;又恐被人嗤笑。乃终日闷闷不乐。” |
忧心忡忡 | 忡忡:忧愁不安的样子。 心事重重;十分忧愁。 |
《诗经・召南・草虫》:“未见君子,忧心忡忡。” |
怒形于色 | 形:显露;色:脸色。 满腔愤怒显于脸上。 |
宋・洪迈《夷坚决》:“夫子赐之酒五尊。子夏怒形于色,举足蹴其二。” |
唉声叹气 | 唉声:叹气声;因伤感忧闷、苦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。 也写作“哀声叹气”、“嗳声叹气”。 |
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3回:“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,这会儿子又唉声叹气,你那些还不足?还不自在?” |
柔肠寸断 | 柔软的心肠一寸一寸地断开了。形容女子的忧愁苦闷。 | 清・沙张白《再来诗谶记》:“先夫之亡,妾柔肠寸断。” |
不露声色 | 露:显露;声:说话的声音或语气;色:脸上的表情。 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、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。形容镇静、沉着。 |
清・王韬《淞隐漫录・蓟素秋》:“女知为所绐,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。女固黠,不露声色,静以待之。” |
怒容满面 | 满脸怒气。 | 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17回:“老残看刚弼怒容满面,连声吆喝,却有意呕着他顽,便轻轻的说道:‘你先莫问我是什么人,且让我说两句话。’” |
心如铁石 | 心像铁石一样坚硬。形容不易动感情或冷漠无情。 | 三国・魏 曹操《敕王必领长史令》:“忠能勤事,心如铁石,国之良吏也。” |
愁眉不展 | 展:舒展。 心里忧愁;双眉紧锁;不得舒展。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。也作“愁眉紧锁”。 |
唐・姚鹄《随州献李侍御》之二:“旧隐每怀空竟夕,愁眉不展几经春。” |
勃然变色 | 勃然:突然地。 变色:变了脸色。 突然生气,变了脸色。 |
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万章下》:“曰:‘君有大过谏;反复之而不听,则易位。’王勃然变乎色。” |
如丧考妣 | 妣:音比;考妣:旧时对父母死后的称呼;父亲死后叫考;母亲死后叫妣。 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。 |
《尚书・舜典》:“二十有八载,帝乃殂落,百姓如丧考妣。” |
怒发冲冠 | 冠:帽子。 愤怒得头发竖起;顶着帽子。形容愤怒到极点。 |
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。” |
义形于色 | 义:正义;伸张正义;形:表现;见之于形;色:脸色。 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。 |
战国・公羊高《公羊传・桓公二年》:“孔父正色而立于朝,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。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。” |
厚貌深情 | 外貌厚道,内心不可捉摸。 | 庄周《庄子・列御寇》:“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,人者厚貌深情。故有貌愿而益,有长若不肖。” |
愁眉苦脸 | 苦:痛苦。 忧愁得眉头紧锁;哭丧着脸。形容愁容满面的样子。也作“愁眉苦眼”。 |
清・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47回:“成老爹气的愁眉苦脸,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几个乡里人去了。” |
愁眉锁眼 | 锁:紧皱。 愁得紧皱眉头,眯起双眼。形容非常苦恼的样子。 |
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对人前巧语花言,背地里愁眉泪脸。 |
令人发指 | 令:使得;发指:头发竖起来。 愤怒得使人头发都竖直起来。也作“令人发竖。”。 |
庄周《庄子・盗跖》:“谒者入通,盗跖闻之大怒,目如明星,发上指冠。” |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喜形于色的反义词、对立词、相反词以及喜形于色的反义表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