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门见山
开门见山的反义词解析
近义词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旁敲侧击 | 侧:旁边;击:敲打。 在旁边敲打。比喻说话作文隐晦曲折;不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。 |
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0回:“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,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。” |
闪烁其辞 | 闪烁:光线忽明忽暗、摇动不定。 比喻说话躲躲闪闪。指说话吞吞吐吐;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。 |
清・吴趼人《痛史》第25回:“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,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,更未可定。” |
转弯抹角 | 比喻说话、做事绕弯子;不直截了当。抹角:挨着墙角绕过。 |
元・秦简夫《东堂老》:“转湾抹角,可早来到李家门首。” |
含糊其辞 | 糊:不明确;不清晰;辞:也作“词”;言辞。 指话说得含含糊糊;不清楚;不明确。 |
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57回:“二人先受岸贾之嘱,含糊其词,不肯替赵氏分辨。” |
隐约其辞 | 隐约:时隐时现;辞:言辞;说话。 说话隐隐约约;躲躲闪闪;不明确;不清楚。 |
清・平步青《霞外捃屑・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》:“使白太夫人,谓欲礼佛行也者,迎抵会城卒岁,无功为亲者讳,故隐约其辞不尽也。” |
支吾其辞 | 支吾:言辞不清。 指言语含糊,搪塞应付,不肯爽快地道出实情。 |
叶圣陶《秋》:“她心里固然不舒服,脸上却不好意思发作,便支吾其辞说忘了。” |
隐晦曲折 | 意思含糊晦涩;转弯抹角。常指说话或写文章用隐隐约约、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思想。隐晦:不明显;曲折:转弯抹角。 |
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:“我们可以大声疾呼,而不要隐晦曲折,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。” |
指桑骂槐 | 指着桑树骂槐树。比喻表面上骂甲;实际上骂乙。 | 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:“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,百般称快。” |
借题发挥 | 发挥: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。 借谈论另一个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。 |
王衡《郁轮袍》第二折:“我随分划几划便罢,这个原是借题发挥。” |
支吾其词 | 言辞躲躲闪闪;搪塞应付(支吾:言词不清)。 |
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8回:“这句话不便向时筱仁说明,只得支吾其词道。” |
拐弯抹角 | 弯弯曲曲;绕来绕去地走。比喻说话、做事不直接了当。 | 元・秦简夫《东堂老》:“转弯抹角,可早来到李家门首。” |
烘云托月 | 烘;渲染;托:衬托 。 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。比喻不从正面描绘;而从侧面点染以烘托突出主要事物。 |
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一折金圣叹批:“而先写张生者,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。” |
吞吞吐吐 | 想说;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。形容说话有顾虑。 | 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你一味的吞吞吐吐,支支吾吾;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?” |
藏头露尾 | 头藏起来;却把尾巴露出来了。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闪闪;不肯把真实情况全暴露出来。也作“露尾藏头”。 | 元・王晔《桃花女》第二折:“劝周公莫便生嗔,将酒礼强勒成亲,不争我藏头露尾,可甚的知恩报恩。” |
皮里阳秋 | 皮里:内在;阳秋:即春秋;因晋简文帝之母名阿春;晋人避讳;改“春秋”为“阳秋”;春秋:即春秋笔法。 对人物、事件的褒贬不在表面而在内里。 |
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赏誉》:“褚季野皮里阳秋,谓其裁中也。” |
支支吾吾 | 亦作“支支梧梧”。谓说话吞吞吐吐,含混躲闪。 | 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我既这等苦苦相问,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,怎么问了半日,你一味的吞吞吐吐,支支吾吾?” |
抛砖引玉 | 抛出砖头;引来白玉。比喻用粗浅的、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;引出别人高明的、或熟的意见或作品。常用作谦词。 | 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:“时有一僧便出,礼拜,师曰:‘比来抛砖引玉,却引得个坠子。’” |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开门见山的反义词、对立词、相反词以及开门见山的反义表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