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然自若 tài rán zì ruò

泰然自若的反义词解析

近义词 解释 出处
忐忑不安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。忐忑:心神不安定。
清・吴趼人《糊涂世界》第九卷:“两道听了这话,心里忐忑不定。”
心惊肉跳 担心灾祸临头;恐慌不安。形容心神不安;极其恐惧。跳:发抖。
元・无名氏《争报恩》:“不知怎么,这一会儿心惊肉战,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。”
惊惶失措 失措:举止失去常态。
惊慌惶恐;举止失去常态。
唐・李百药《北齐书・元晖业传》:“孝友临刑,惊惶失措,晖业神色自若。”
张皇失措 惊慌得不知怎么才好。 元・杨景贤《西游记》:“你看他胁肩谄笑,趋前退后,张皇失措。”
手足无措 措:安放。
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。形容举动慌张;或无法应付。
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:“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”
心慌意乱 心里慌乱;没有主意。 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:“孩儿自从接了电报之后,心慌意乱。”
六神无主 六神:道家指主宰人心、肺、肝、肾、脾、胆的神;无主:没有主意;不知如何是好。
形容心慌意乱;惊慌失措。
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吓得知县已六神无主,还有甚心肠去吃酒。”
忧心忡忡 忡忡:忧愁不安的样子。
心事重重;十分忧愁。
《诗经・召南・草虫》:“未见君子,忧心忡忡。”
闻风丧胆 听到一些风声就吓破了胆。形容极度恐惧。丧胆:吓破胆。
唐・李德裕《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》:“故能望影揣情,已探致虏之术;岂止闻风破胆,益坚慕义之心。”
怨气冲天 怨恨之气冲到天空。形容怨愤情绪极大。 明・无名氏《精忠记・应真》:“今下方黑气冲天,我佛慧眼一观,乃是临安秦桧屈陷忠臣岳飞父子,幽魂不散,怨气冲天。”
惊心动魄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;使人感受极深;震动极大。后形容令人震惊、感动、紧张之极。 南朝・梁・钟嵘《诗品》上卷:“文温以丽,意悲而远,惊心动魄,可谓几乎一字千金。”
丧魂落魄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。 管桦《惩罚》:“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,岔开两腿,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。”
拍案而起 案:几案;桌子。
拍着桌子愤然而立。形容极度愤怒。有时也形容对反动势力的不屈服。
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46回:“半氏大怒,拍案而起。”
惊慌失措 失措:举止失去常态;不知如何是好。
形容惊恐慌张;不知如何是好。
《北齐书・元晖业传》:“孝友临刑,惊惶失措,晖业神色自若。”
心惊胆落 同“心惊胆战”。 宋・欧阳修《祭苏子美文》:“人有遭之,心惊胆落,震汗如麻。”
神不守舍 神:精神;心神;舍:本为房屋;这里指人的躯体。
精神不守在躯体里。形容精神不集中;心神极不安定。
清・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:“疲乏之极,神不守舍。”
如坐针毡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。形容心神不定;坐立不安。 《晋书・杜锡传》:“言辞恳切,太子患之。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,刺之流血。”
心有余悸 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;心里还感到害怕。悸:因为害怕而心跳。
柳洲《风雨桃花洲》:“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,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:‘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,庄稼全毁了。’”
心惊胆战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。战:发抖。
元・无名氏《萨真人夜断碧桃花》第三折:“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,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,走的我腿又酸又软,不由我不心惊胆战。”
张惶失措 见“张皇失措”。 巴金《秋》十一:“枚张惶失措地往四处看。”
杯弓蛇影 ①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。比喻疑神疑鬼;自相惊扰。②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。也作“弓影杯蛇”。 清・黄遵宪《感事》:“金玦庞凉舍隐痛,杯弓蛇影负奇冤。”
芒刺在背 芒刺:谷类壳上的细刺。
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。形容心中惶恐不安、坐卧不宁。
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霍光传》:“宣帝始立,谒见高庙,大将军光从骖乘,上内严惮之,若有芒刺在背。”
惊恐万状 万状:各种样子。
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。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。
宋・陈亮《谢杨解元启》:“忧患百罹而未艾,惊惶万状而莫支。”
魂飞天外 灵魂脱离躯体飞到天空之外。形容惊恐到极点。 元・李文蔚《张子房圮桥进履》:“听说罢,魂飞天外,好教我心惊失色。”
人心惶惶 惶惶:惊惧不安的样子。
人内心恐惧不安。形容人们心中惊恐不安。
宋・楼钥《攻愧集・雷雪应诏条具封事》:“乃者水旱连年,人心惶惶。”
自相惊忧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,造成不安。 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七年》:“郑人相惊以伯有,曰:‘伯有至矣!’则皆走,不知所往。”
大惊失色 色:神色。
大为吃惊;脸色失常。形容极度惊恐。
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忽见曹操带剑入宫,面有怒色,帝大惊失色。”
怅然若失 怅然:失意;懊恼。
形容因不如意而心情沮丧;好像丢了什么似的。
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牛成章》:“主人视其里居、姓氏,似有所动,问所从来。忠泣诉父名,主人怅然若失。”
失魂落魄 形容惊慌忧虑;心神不定、行动失常的样子。 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:“做子弟的,失魂落魄,不惜余生。”
不尴不尬 “不”是衬字;无实际意义;尴尬:不自然。
形容事情或举动不正常、不三不四。也形容处境窘迫;办事被动;左右为难。
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90回:“(薛蝌)及见了宝蟾这种鬼鬼祟祟不尴不尬的光景,也觉了几分。”
屁滚尿流 形容极度恐惧、惊惶;失去自禁。有时也形容忙得不可开交。 元・康进之《李逵负荆》:“你要问俺名姓,若说出来,直唬得你屁滚尿流。”
胆颤心惊 颤:发抖。
形容害怕到了极点。
元・施惠《幽闺记・士女随迁》:“生长升平,谁曾惯遭离乱,苦怎言。胆颤心惊,如何可免。”
失魂丧魄 ①形容心烦意乱,精神恍惚。②形容极度惊恐不安。 元・刘唐卿《降桑》第二折:“您孩儿为母不安,这些时衣不解带,寝食俱发,忧凄不止,行坐之间,犹如失魂丧魄。”
魂飞魄散 魂:灵魂;魄: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。
指魂飞了;魄也散了。形容极度惊恐。
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心之精爽,是谓魂魄;魂魄去之,何以能久?”
目瞪口呆 瞪:睁大眼睛直视;呆:发愣。
眼睛大睁;眼珠发直;张嘴说不出话来。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。
元・无名氏《赚蒯通》第一折:“吓得项王目瞪口呆,动弹不得。”
惊恐万分
自相惊扰 自己人互相惊吓不安。 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七年》:“郑人相惊以伯有,曰:‘伯有至矣。’则皆走,不知所往。”
七上八下 形容心神不安的惊惶样子。 宋・宗杲说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》第21卷:“方寸里七上八下,如咬生铁橛,没滋味时,切莫退志。”
惊魂落魄 同“惊魂丧魄”。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23章:“左昆山久历戎行,也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,断不会因吃了一次败仗就惊魂落魄,不敢再战。”
惊魂动魄 形容十分恐惧。 清・陈确《示儿帖》:“《易》曰:‘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……罪大而不可解。’每读《易》至此,未尝不惊魂动魄,心胆堕地也。”
丧魂失魄 原义为失去了魂魄。形容极度惊慌、恐惧。 鲁迅《坟・未有天才之前》:“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,其实何尝有力,而一群老头子,还有少年,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。”
诚惶诚恐 诚:确实;惶:害怕;恐:畏惧。
原指封建官吏给皇帝上奏章时用的客套话;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;现形容尊敬、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。
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杜诗传》:“诗自以无劳,不安久居大郡,求……奉职无效,久窃禄位,令功臣怀愠,诚惶诚恐。”
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泰然自若的反义词、对立词、相反词以及泰然自若的反义表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