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若悬河
口若悬河的反义词解析
近义词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沉默寡言 | 沉默:沉静;不声不响;寡:少。 不声不响;很少说话。也作“沉密寡言”、“沉静寡言”。 |
北宋《新唐书・梁崇义传》:“后为羽林射生,事来瑱,沉默寡言。” |
噤若寒蝉 | 噤:闭口不作声;若:像;寒蝉:深秋的知了。 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。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。 |
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杜密传》:“刘胜位为大夫,见礼上宾,而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己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” |
闭口无言 | 闭住嘴巴不言语。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,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。参见“闭口不言”。 | 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六十四回:“关胜连忙答礼,闭口无言,手脚无措。”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百五回:“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,只得别去。” |
一言不发 | 一句话也不说。 | 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卷一:“三巧儿听说丈夫把她休了,一言不发,啼哭起来。” |
钳口不言 | 钳口:闭口。 闭着嘴不说话。 |
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田子方》:“吾形解而不欲动,口钳而不欲言,吾所学者,直土梗耳!” |
闭口结舌 | 闭着嘴不说话。犹言闭口藏舌。 | 《快心编初集》第一回:“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,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。” |
笨嘴拙舌 | 拙:不巧。 嘴笨;口才不好;不善言辞。也作“笨口拙舌”。 |
杨朔《石油城》:“刘公之低着头,用大手搓着大腿,挺为难地说:‘我这个人,笨嘴拙舌的,谈什么呢?’” |
拙嘴笨舌 | 嘴舌笨拙。形容不善于讲话。拙:笨;不灵。 |
清・随缘下士《林兰香》:“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,只是嘴拙舌钝,不敢轻易开口。” |
金人缄口 | 金人:铜制的人。 缄口:封嘴,指缄默不言。 铜人闭口不讲话。形容言词谨慎。亦作“金人三缄”。 |
三国・魏・王肃《孔子家语》第三卷:“孔子观周,遂入太祖后稷之庙,庙堂右阶之前,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古之慎言人也。” |
一声不吭 | 一句话也不说。 | 梁实秋《废话》:“犹如两人见面不免说说一句‘今天天气……’之类的话,聊胜于两个人都绷着脸一声不吭而已。” |
闭口藏舌 | 闭着嘴不说话。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。 | 五代 冯道《舌》诗:“口是祸之门,舌是斩身刀。闭口深藏舌,安身处处牢。” |
守口如瓶 | 形容说话谨慎;严守秘密。 | 唐・道世《诸经要集・择交部・惩过》:“防意如城,守口如瓶。” |
张口结舌 | 结舌:舌头像打了结;不能说话。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。 |
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3回:“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,面红过耳。” |
缄口不言 | 缄:封闭;言:说话。 封住嘴巴;不开口说话。 |
《明史・何遵传》:“正德间,给事、御史挟势凌人,趋权择便,凡朝廷大阙失,群臣大奸恶,缄口不言。” |
讷口少言 | 讷口:不善于说话。 不善言谈,说话不多。 |
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李将军列传》:“广讷口少言,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,射阔狭以饮。” |
哑口无言 | 像哑巴一样;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。 | 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八卷:“一番言语,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。” |
一声不响 | 指不发出一点声音。 |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31回:“仿佛菊笑一声不响的闪了进来,像猫儿戏蝶一般,擒擒纵纵地把自己搏弄。” |
钳口结舌 | 钳口:嘴巴张不开;结舌:舌头转不动。 形容紧闭嘴巴;不敢说话。 |
汉・王符《潜夫论・贤难》:“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、括囊共默而已者也。” |
缄口结舌 | 闭口不说话。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。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。 | 明・张煌言《上延平王书》:“而所为若是,则其将何所依倚,故不敢缄口结舌,坐观胜败。” |
默不作声 | 一句话也不说。 | 朱自清《不知道》:“固然他有时也可以‘默不作声’,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,‘不能奉告’或‘不便奉告’。” |
瞪目结舌 | 睁着眼睛,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。 | 清・黄轩祖《游梁琐记・顾嘉蘅》:“群知为广文子,异而询之,瞪目结舌不能对。” |
三缄其口 |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。形容言语非常谨慎;或不开口。缄:封;闭。 |
汉・刘向《说苍・敬慎》:“孔子之周,观于太庙,右陛之侧,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:‘古之慎言人也。’” |
避而不谈 | 有意回避;不去谈论。 | 徐迟《一九五六年特写选>序言》:“尖锐的矛盾,避而不谈,或加水冲淡了。” |
支支吾吾 | 亦作“支支梧梧”。谓说话吞吞吐吐,含混躲闪。 | 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我既这等苦苦相问,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,怎么问了半日,你一味的吞吞吐吐,支支吾吾?” |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口若悬河的反义词、对立词、相反词以及口若悬河的反义表达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