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动声色 bù dòng shēng sè

不动声色的近义词解析

近义词 解释 出处
不露声色 露:显露;声:说话的声音或语气;色:脸上的表情。
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、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。形容镇静、沉着。
清・王韬《淞隐漫录・蓟素秋》:“女知为所绐,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。女固黠,不露声色,静以待之。”
无动于衷 衷:内心。
丝毫没有触动内心。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;漠然置之。
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:“闻之漠然良久,若不能无动于衷者。”
泰然自若 泰然:镇静的样子;自若:跟平常一样。
形容碰上意外、严重或紧急的情况;能沉着镇静;不慌不忙。
《金史・颜盏门都传》:“有敌忽来,虽矢石至前,泰然自若。”
坦然自若 态度安详,一如常态。 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二回:“宝钗原不妄言轻动,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。”?
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。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。 《晚清文学丛钞》:“雪岩若无其事,说不妨事,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,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。”
处之泰然 处:处理;对待;之:代词。
泰: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。
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;沉着镇定。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。也作“泰然处之”。
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雍也》:“子曰:‘贤哉!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。”宋・朱熹注:“颜子之贫如此,而处之泰然,不以害其乐。”
如无其事 象没有那回事一样。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。 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八回:“统领听不见,庄大老爷也听不见,就作为如无其事,不去提他了。”
声色不动 声:说话的声音;色:脸色;动:变动。
不说话,不流露感情。形容神态非常镇静。
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五卷:“众人道是一番天样大、火样急的事,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闲,声色不动,化做一杯雪水。”
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不动声色的近义词、同义词、相近词、替代词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