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神不定 xīn shén bù dìng

心神不定的近义词解析

近义词 解释 出处
心乱如麻 心里乱得像一团乱麻。形容心里十分烦乱。 宋・王思明《山居二首(其二)》:“随缘随份是生涯,莫使身心乱似麻。”
寝食不安 睡觉、吃饭都不得安宁。 《敦煌变文集・叶净能诗》:“皇帝自此之后,日夜思慕,寝食不安。”
失张失智 形容举动慌乱,心神不定。 明・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・陈御史巧勘金钗钿》:“常言‘人贫智短’,他恁地贫困,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?”
意马心猿 形容心思不定,好象猴子跳、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。 宋・朱翌《睡轩》:“意马心猿不用忙,睡乡深处解行装。”
三翻四复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。
心神不宁 形容心情不平静;精神不安定。宁:安宁。
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33回:“(三藏)心神不宁道:'徒弟啊,我怎幺打寒噤呢?'”
局促不安 局促:也作“侷促”;或“跼促”;拘束;不自然。
形容举止受约束、不自然、不安静的样子。
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12回:“昭公虽不治罪,心中怏怏,恩礼稍减于昔日。祭足亦觉跼蹐不安,每每称疾不朝。”
犹豫不决 犹豫:迟疑。
迟疑动摇;拿不定主意。
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赵策三》:“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。”
七上八下 形容心神不安的惊惶样子。 宋・宗杲说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》第21卷:“方寸里七上八下,如咬生铁橛,没滋味时,切莫退志。”
三心两意 见“三心二意”。 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卷:“九阿姐,你休得三心两意。”
人心惶惶 惶惶:惊惧不安的样子。
人内心恐惧不安。形容人们心中惊恐不安。
宋・楼钥《攻愧集・雷雪应诏条具封事》:“乃者水旱连年,人心惶惶。”
六神无主 六神:道家指主宰人心、肺、肝、肾、脾、胆的神;无主:没有主意;不知如何是好。
形容心慌意乱;惊慌失措。
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吓得知县已六神无主,还有甚心肠去吃酒。”
心猿意马 形容心思不定;好像猴子跳、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。 《敦煌变文集・维摩诘经讲经文》:“卓定深沉莫测量,心猿意马罢颠狂。”
优柔寡断 优柔:迟疑不决;寡:少;断:决断。
形容做事拿不定主意;缺少决断。
先秦・韩非《韩非子・亡征》:“缓心而无成,柔茹而寡断,好恶无决,而无所定立者,可亡也。”
方寸已乱 方寸:指心。
心绪纷乱。
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回:“你们别吵!我此刻方寸已乱,等我定一定神再谈。”
魂不守舍 舍:住宅;指人的躯体。
灵魂离开了躯体。形容精神恍惚、心神不定。也形容惊恐万分。
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管辂传》裴松之注引三国・魏 管辰《管辂别传》:“何之视侯,则魂不守宅,血不华色,精爽烟浮,容若槁木,谓之鬼幽。”
心神恍惚 恍惚:神志不清,精神不集中。
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。
宋・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121卷:“唯荒诞是务,不接宾友,恶见于人,时多恚怒,心神恍惚。”
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;指思想不集中。焉:古汉语助词;相当于“于此”。
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大学》:“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”
三心二意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;犹豫不定。常指不安心;不专一。 元・关汉卿《救风尘》第一折:“争奈是匪妓,都三心二意。”
怦然心动 怦然:形容心跳。
指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吸引;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。
战国・楚 宋玉《九辩》:“私自怜兮何极,心怦怦兮谅直。”
神情恍惚 神志不清,心神不定。 《魏书・侯莫陈悦传》:“悦自杀岳后,神情恍惚,不复如常。”
若有所思 好像在想什么似的。形容静坐沉思的样子。 唐・陈鸿《长恨歌传》:“玉妃茫然退立,若有所思。”
七上八落 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乱不安。 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一回:“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,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,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,七上八落的响,浑身却如重风麻木,两腿一似斗败公鸡,口里连声叫苦。”

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成语心神不定的近义词、同义词、相近词、替代词等。